让我们先看看“外气”的概念是怎么出现的吧。
虽然古代有过“布气”的文献记载,但是从1955年刘贵珍统一了气功名称开始,气功的学科发展还是在社会上的发展,都没有“外气”这个概念。
1976年,气功在社会上复出后,后来学习气功的人们根据气功字面的“气”字望文生义,把气功思辨臆断为是练人体内气的功夫。并且这种想法不断蔓延成为主流认识,影响到刘贵珍都感觉有道理,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种观点,并且在他再版的《气功疗法实践》一书中明确写道:“依据古典理论,将这种以培育正气为主的自我锻炼方法命名为‘气功’,我们认为,气功的‘气’不仅包括呼吸之气,也包括人体的正气?!薄拔颐前雅嘤慕∩矸椒ǔ浦Γ獬浞痔逑至俗婀窖Т忱砺鄣墓鄣??!蓖榛剐吹溃骸捌χ?,主要指真气(元气)而言?!?/p>
历史是一面镜子?;毓讼破稹巴馄备叱钡睦吩赐?,正是1979年前后,上海一个物理学工作者顾涵森女士,认为有内气就应该有外气。于是她用自己改装的仪器对一些气功师进行测定后,首先在上海出版发行的《自然杂志》连篇报道测出了气功师的手能够发放出“外气”的结果。“外气”的物质基础是“微粒流”“红外辐射”“电磁波”“静电增量信号”“低频磁信号”等等。从而,第一次使发“外气”有了“科学依据”。也正是由于顾涵森的观点在一些报刊中被引用、在气功爱好者中传播,才使声称具有发“外气”能力的所谓大师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涌现?!巴馄钡奈恼乱苍阶鲈酱蟆⒃叫丛缴?、越来越惊人,并且影响国外。由此可见,顾涵森是“外气”的始作俑者。所以,要辨别“外气”一说的科学性,首先对“外气”发展的根源进行审查,搞清“外气”物质基础的真伪。
科研方法学告诉我们,一项科研结果的正确与否,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看它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尤其对于重大科学发现,不仅实验者本人能重复,更需要其他科学家和实验室也能重复出来。“外气”物质基础的实验研究也应遵循这个原则。但是据了解,除红外辐射等个别指标外,“外气”物质基础的实验研究结果均是顾一人用自己改装的仪器测出来的,至今未见国内其他人重复出来的结果。也未见顾的这个重大发现经同行审查鉴定通过的报道。而且据了解,当时一些气功界的专家和负责人请顾为大家重复一下实验,顾以实验所用仪器已作他用为理由,不予重复。更有人直接写文章对顾的实验结果质疑:本来人的体温升降是一个非?;郝谋浠蹋欢说娜颂搴焱夥浼觳饨峁慈衔浔浠德适敲棵?~7次。如果人的体温变化真是这样快的话,那么身体将会感到比发恶性疟疾还要难受不知多少倍。显而易见,顾氏不懂人体生理学。真不知道其实验结果是怎么编出来的。
再以顾所测试的“外气”内容为例,无非是人人都有的人体声、光、电、热、磁等生物物理学特性。专门研究这些特性的学科叫生物物理学。如果我们不按照现代科学的叫法,非要按照我们传统气文化的理解将人体的声、光、电、热、磁称作“外气”的话,那么大量科学事实早已证明,这个“外气”虽可依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发生相应的改变,但是,即使对著名的气功师进行测试,其变化量也很微弱,根本达不到“外气”效应所宣称的神奇程度。更有实验表明,有的从未练气功的人的“外气”检测强度,比外气师的还要高。
尤其是在世界范围内,从生物物理学创立直到现在,那些按理最应发现“外气”的人——一辈子专门从事生物物理学研究的专家们,无人发现一个人的声、光、电、热、磁能经空间传到别人身上,起到调节别人的生理功能和治疗疾病的作用。而在外气师与受试者之间采取阻断暗示的措施,则“外气”形式治疗不再出现“外气”效应的事实,更可证伪“外气”,确定“外气”效应不是外气师发出的物质引起的,而是“外气”形式造成的心理暗示引起的。
尤其违背逻辑常识的是,一些“外气”研究者无视人体生命活动具备有机、生理及受意识影响等重要特点,无视“外气”治疗时外气师必须使用言语、手势、表情等暗示手段,而采取阻断暗示措施则无效,利用暗示方法非气功师也有效等事实,无视心理暗示可对人体生理功能乃至形态实质产生影响,有时甚至是强烈影响的普通知识,仅从无机和物理的角度,凭思辨甚或主观臆断的方式来解释“外气”形式治疗的效应,甚至幻想人体也能象核聚变一样产生神奇能量。
他们一方面单独测试人体声、光、电、热、磁信息,将其认为是“外气”,另一方面单独进行名为发气,实是充满暗示手段的所谓的“外气”治疗,并将暗示引起的心理效应武断地说成是人体发出的声、光、电、热、磁等引起的“外气”效应。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外气界没有一例实验报道是在严格阻断暗示的基础上,同步观察“外气”形式治疗时,证明患者的效应与外气师的声、光、电、热、磁变化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令人不解的是一些人置暗示手段与“外气”效应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事实于不顾,硬将单独测试实际无关的声、光、电、热、磁等与“外气”效应视为有因果关系并将它们联在一起,这种完全违背科学和逻辑学规范的做法是根本证明不了“外气”具备物质性的。
还有人以接受“外气”形式治疗时能产生热感、麻感、凉感、香味感等多种感觉为依据,认为只有物质性的东西作用于人体才能引起这些“气”感,从而认定外气师发出了物质性的“外气”。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心理学告诉人们,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人的所有感觉,除需相应的物质刺激产生外,还可经暗示产生。外气师们也正是利用这样的暗示手段使人们产生各种所谓的“气”感。由此可见,要想谈论“气”感,谈者首先必须具备有关感觉的最起码知识,诸如感觉的分类、感觉器官的种类、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各种感觉产生的原因及机制,影响感觉产生的因素等。不客气地说,当今气功界中对上述研究气功必备的普通知识都不懂的人实在不是少数!这些人仅凭肤浅的表面现象就轻易相信和认定“外气”有物质基础,并到处宣传,也是外气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综上可见,无论从科研方法学、生物物理学角度,还是从逻辑学、生理学、心理学角度来检验,最早由顾涵森提出的“外气”具有物质基础的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不符合科学规范的观点,却被气功界很多人当作科学结论而完全接受,并使“外气”浪潮泛滥到影响国内外的地步,个中原因,很值得人们去深思啊!
【注】本栏目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编辑:亚亚
终审:曙光